教授-研究员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师资队伍 > 教学科研岗 > 教授-研究员 > 正文

储 伟

发布时间 :2018年07月12日      阅读量:

1简介:储伟,四川大学二级教授,博导,法国博士,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,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;世界500强SABIC任高级科学家多年;国家973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,已主持完成各级项目共30余项; 2014-2024年连续11年评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(顶级专家,已发表SCI论文300余篇,EI200多; 国际Google scholar论文引用近2万次,H因子70 );主持主研的多个项目已成功应用;已合作培养博士硕士已毕业余名,大多数已成为行业骨干已有发明专利30余项,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。

研发方向:氢能化工催化、锂电材料和储能器件、碳基材料和能源转化

招生专业:化学工程,工业催化,化学工艺;每年2名;

已合作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百余名,目前大部分已成为行业骨干;

其中已取得高级职称人员50多名

部分优秀校友有:许某强教授张某辉教授,王某宁教授

刘某峰研究员(中科院教授级), 企业高管张某伟徐某远姜某勇,等。

E-mail:chuwei1965@scu.edu.cnchuwei1965@foxmail.com

科学中国人报导:http://www.scichi.cn/content.php?id=991(2014)

地址:四川大学化工学院,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1段24号,邮编: 610065


2.科学研究

2.1负责的级科研项目

本团队已主持完成各级项目共30余项其中国家级十余项;

其中5个典型的国家级项目和其他代表项目有:

1)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;2011CB201202,2010-2015,已完成;

2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;20776089,2008-2010,已完成;

3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;21872098,2019-2022,已完成;

4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题项目;205903603,2005-2008,已完成;

5)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(子课题);G19990224065, 1999-2004,已完成;

6)教育部2005年新世纪人才基金;NCET-05-0783,2006-2008;已完成;

7)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(2000);2000-459#,2000-2002;已完成;

8)四川大学引进重点优秀人才基金;2001.9-2004.9;已完成;

9)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(KY951-A1-201-01);1995-2000;已完成;

2.2.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,其中5个典型专利有:

部分发明专利(含第一发明人3项美国专利):

1)储伟,胡健平,邱发礼,颜达予;

一种酯化反应用高选择性、高活性固体酸及其制备方法

中国发明专利:公开号: CN1323655;授权号: ZL 00 1 12921.X

2)储伟,武森涛、崔名全

一种硝基苯选择加氢重排制对氨基苯酚的催化剂

中国发明专利:公开号: CN 1562465;授权号:ZL 200410022086.4

3)储伟,慈志敏,徐士伟,戴晓雁

一种甲醇裂解制CO和H2反应用新型催化剂

中国发明专利:公开号: CN1569329;授权号:ZL 03135410.6

4)储伟;陈慕华

一种乙炔选择加氢制乙烯反应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

中国发明专利:公开号:CN 1511634;授权号:ZL 02128128.9

5)储伟,李洋,王立楠,黄利宏,李学东;

一种聚四氢呋喃合成用固体酸催化剂,

中国发明专利:公开号:CN 1796437;申请号:200410081622.8

3. 奖励和荣誉

储伟团队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三项,其他奖项多项;

具体情况有:

1) 200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(排名第一);

2. 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(排名第一);

3) 2008年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(并列第一);

4) 2004年评选为"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";

5) 2005年获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奖;

6) 2007年指导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;

7) 2003年获四川大学指导优秀毕业论文(指导)一等奖;

8) 2004年获四川大学指导优秀毕业论文(指导)一等奖;

9) 2005年获四川大学指导优秀毕业论文(指导)二等奖;

10) 2007年获四川大学指导优秀毕业论文(指导)二等奖;

4. 教学工作

博士生课程:催化作用和催化新材料;

硕士生课程: 催化剂工程、化工新技术、等;

本科专业课程:催化剂工程导论、化工设计、化工技术进展、专业英语、等。

5. 部分代表作

储伟老师与研究团队合作者共同努力,30多年以来已发表学术刊物SCI论文300余篇(含Angew Chem Int Ed,Nature Catalysis,Chem Eng J,Appl Catal B,ACS Catal,Chem Rev,Adv Funct Mater, etc);其中25篇代表作有:

1)Cao S, Guan Z,ChuW, Liu Y,et al, ACS Catal. 2024, 14, 10939-10950

2)Ma J, Jiang Q, Chu W, Centi G, et al, Chem Eng Journal,2024,479,147453

3)X Ren, J Huang, W Chu, Y Liu, et al, Nature Comm, 2025, 16, 4851

4)J Ma, S Cao, S Li, W Chu, G Centi,et al,Chin JCatal,2025,72, 243-253

5)Y Chen, Y Lee, W Chu, J Li,Chem Eng Journal,2023,472, 144922

6)H Kang, B Zhang, W Chu,GCenti,et al,Nature Catal, 2023, 6, 1062-1072

7)J Wang, W Chu, C Song, et al, ChemEngJournal,2023,451, 138661

8)Y Chen, J Li, J Zheng, W Chu, et al,Chem Eng J,2022,448, 137611

9)X Xiao, A Borgna, W Chu, Y Liu, et al, Appl Catal B, 2022,309, 121239

10)J Cao, W Cen, Z Du, W Chu, J Li, et al,Chem Eng J,2022, 435, 134683

11)S Song, H Song, W Chu,J.Ye, et al,Nature Catal,2021,4 (12), 1032-1042

12)J Li, Y Zhou, M Wei, W Chu, et al, Appl Catal B, 2021, 285, 119861

13)J Wang, C Song, W Chu, et al,Green Chem, 2021,23, 1642-1647

14)J Cao, J Li, W Chu, W Cen,Chem Eng Journal,2020,400, 125813

15)Y Zhou, J Li, W Chu, K Huang, J Alloys Comp, 2019,788, 1029-1036

16)JLi,WQian,WChu, et al;AdvFunct Mater,2018, 28 (51),1806153

17)Li J,Wei M,Chu W,WangN;Chem Eng Journal,2017, 316, 277-287

18)H Xu, W Chu, C Jiang, Z Liu, et al, Appl Surf Sci, 2016, 375, 196-206

19)W Sun, Y Feng, C Jiang, W Chu, Fuel, 2015, 155, 7-13

20)Wang N,Shen K,Qian W,Chu W, et al;ACS Catal,2013, 3 (7), 1638-1651

21)Wang N,Chu W,Zhang T,Zhao XS; Chem Eng Journal,2011, 170, 457-463

22)WenJ,ZhengY, Chu W, et al, Chem Eng Journal,2010,164,29-36

23)Chu W, ChernavskiiP,KhodakovA, et al, J of Catal, 2007, 252,215-230

24)Khodakov A, Chu W,Fongarland P, Chem Reviews,2007, 107 (5), 1692-1744

25)Chu W,KhodakovA, et al, Angew Chem Int Ed, 2008, 47, 5052-5055

6 补充:四川大学储伟教授团队工作和招生简介

储伟教授是四川大学化工领域的杰出学者,二级教授、博导。他拥有丰富的学术履历,早年在南京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后,获国家教委选派到法国深造学习,先后在法国Lyon大学、Strasbourg大学求学,获得硕士、博士学位。此后,他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完成博士后研究,期间晋升为副研究员。之后,储伟教授又以客座教授身份与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合作研究。2001年,作为重点优秀人才引进到四川大学;(2008评聘为二级教授,2010-2015国家973重大课题项目负责人;2015-2020国家科技部重大重点项目的会评专家)。

储伟教授研究方向广泛且前沿,涵盖能源化工催化、锂电材料和器件、碳基功能材料和能源转化等;(含催化剂材料研发应用、纳米功能材料、锂电池和超级电容等储能材料和器件、氢能和清洁能源、吸附解吸规律和储能材料、环境催化、可控制备和强化机制、密度泛函模拟计算化学、有机催化、特殊场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等多关键方向)。在科研上成绩卓著,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科研项目30余项。已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学术刊物论文400余篇,被SCI国际检索收录300余篇,EI收录200余篇,国际Google Scholar引用近2万次,还有发明专利近40项,其中包含3项国际发明专利(含PCT和USP),多项成果已成功中试应用。储老师的学术成就得到重视和认可,荣获国际ENI Award环境保护大奖提名,以第一排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,还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,连续11年(2014-2024)被评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(原创 顶级专家)。

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,储伟教授启发式中西结合堪称典范;他为博士生硕士生开设“催化作用和催化新材料”、“催化剂工程”等课程近20年;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发课题,1997年以来招收和合作培养百余名研究生(已毕业),他们大多数已成为行业骨干。具有特点的还有,他合作指导的研究生中有30余名在国外合作指导长达24个月或以上;这些学生已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专业能力。储伟教授多次获得四川大学指导优秀毕业论文奖,2007年荣获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。

如果你怀揣对能源化工催化、锂电材料和储能器件、碳基材料和能源转化等领域的探索热情,渴望在科研道路上有所建树,储伟教授将使你开启学术大门、追逐科研梦想的优选导师之一。

期待优秀的你加入储伟教授的科研团队,携手在学术海洋中破浪前行,共同书写科研新辉煌!

F-mail:chuwei1965@scu.edu.cnchuwei1965@foxmail.com

微信:chy1301823gfgn (储老师)

科学中国人报导:http://www.scichi.cn/content.php?id=991(2014)

( 初稿 2018年; 修订 2025年7月9日 )




上一条:赵 强
下一条:褚良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