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个人简介】
邓宇超,特聘副研究员,硕士研究生导师,四川省人才计划青年项目、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、四川大学“双百人才计划B”入选者,北京市优秀毕业生、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、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、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或称号获得者。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学位,师从C1催化专家孙予罕研究员;2018至2020年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联合培养,师从流动化学专家Timothy Noël教授;2021年至今,四川大学特聘副研究员、硕士研究生导师(膜科学与功能材料研究室:团队负责人褚良银教授)。
主要从事面向能源、医药、化学、化工及催化领域相关的微流控智能化和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国家/省部级纵向项目及产学研横向项目10余项;以第一/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(高被引论文)、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、ACS Catalysis等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。
邮箱:dengych@scu.edu.cn
地址:四川大学(望江校区)化学工程学院423办公室
【学习及工作经历】
2024.10~至今,四川大学,化学工程学院,特聘副研究员
2021.7~2024.9,四川大学,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,特聘副研究员
2018.9~2020.6,埃因霍温理工大学,有机化学专业,联合培养博士
2014.9~2021.7,中国科学院大学,有机化学专业,理学博士
2010.9~2014.7,兰州大学,化学专业,理学学士
【主要研究方向】
1.微流控智能化
微流控技术作为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,凭借其在微米尺度内对微量流体进行精准控制与操作的核心能力,并结合人工智能在自动化设计、实时控制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,正在推动医疗、化学、环境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深刻变革。针对药物筛选、合成化学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需求,研究团队聚焦于微流控技术的智能化发展,通过对光催化、电催化、均相催化等反应条件的耦合,以及微通道连续流动多相反应装置关键技术的开发,对“桌面工厂”进行智能设计与调控,从而显著提升反应性能,推动实验室微流控技术向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迈进。
2.新型功能材料
新型功能材料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,其跨学科融合特性(材料科学、电子技术与生物工程的结合)将有力推动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升级。针对能源、医药、化学、化工及催化等领域的需求,研究团队致力于促进新型功能材料向高效、可持续、智能化方向发展,深入探索面向催化转化、相变储能等的能源领域新型功能材料,系统开展医疗领域智能递送微球材料的修饰改性研究,并着力研发适用于化学与化工领域的高性能新型可持续性催化材料。